2018年12月17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化金融受多地重视
文化金融概念诞生于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成为关注热点、中国文化产权市场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从制度设计的初衷来看,文化金融就是利用金融的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政府主导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各省市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北京提供一套综合服务体系,提出“投贷奖”联动的文化金融发展新思路。南京以政策查询库、信息媒体矩阵、小微文化企业服务券、“金梧桐奖”等为抓手,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广州、杭州、重庆、武汉、天津、成都、西安及其他城市,都将文化金融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我国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有其先天不足:以债权为基因的融资服务体系,与轻资产、以版权价值为核心的文化企业先天匹配不够,而且作为国民经济血液的金融产业,其政策灵活性较低,产品及服务创新空间较窄。整体来看,目前银行机构只能在现有体系内“修修补补”,很难从根本上给予中小文创企业以有效的扶持和促进。
文化金融的瓶颈
北京银行在文化金融方面做了较多探索,总体而言,商业银行体系对于文化企业尤其中小文创企业的扶持走在制度和产品创新的前沿,虽然加上了融资租赁、担保、小贷、奖励等一系列扶持的“组合拳”,但对于真正用市场手段激励、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效果是不明显的。
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到当下,瓶颈依然是版权价值评估及在资本领域的价值确认。针对项目估值、公司估值,以及具有商品属性的文创产品的估值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笔者之前曾参与过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平台的设计、文化类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准则的制定及实践,也参与过版权质押贷款产品、中小企业集合信托、文化保险、小额贷款以及混合质押担保融资、文化彩票等文化金融产品设计。笔者认为,目前关键是彻底革新以银行贷款评估为核心的文化金融服务逻辑,有效运用以股权为主的资本市场手段,将市场前景、版权商业属性、对赌条款、团队稳定性等因素纳入评估体系,在此过程中培养一些能够深刻理解和有效结合文化产业投融资业务和资本市场手段的机构投资者及新型的文化金融服务商,促使文化金融步入良性循环。
文化金融的突破路径
我国文化企业的主体仍是中小微文化企业,大量文化企业面临转型、升级、优化。同时,政策性银行及地方商业银行、地方文促中心、文资办、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及文投集团等政策性机构,占据文化金融的主体地位。基于此现实,笔者认为文化金融可朝3个方向突破:
首先,整合政策性金融体系,使国有文投集团及类似机构成为文化金融业务运作的主体,并以地方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小贷、担保、信托、保险等为辅助,以政策性奖励、扶持、政府购买等为依托,打造股权为主、债权为辅、政府托底的全新文化金融扶持模式;其次,应重点打造股权融资服务模块,建立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和项目分级制度,大力引入具有全天候、全方位、全周期服务能力的股权投资服务商,作为国有文投机构的有效补充;再次,大力推动文化企业股权交易市场的活跃,大力发展具有做市功能的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产业投资基金及具有投资属性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真正使我国的文化金融体系成为强势的文化资本服务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