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www.hrgjwh.com www.hnyzk.com
您当前所在位置:华人国际 >> 详细信息

详细信息Information

  • 文化金融对接 机遇与挑战并存
  • 上传时间:2015-05-25 10:02:09 浏览次数:4970

  •                                 2015年05月23日 08:12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文化金融对接 机遇与挑战并存
      
        编者按:5月16日,2015中国文化财富榜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高峰论坛——文化金融分论坛在深圳市宝立方艺术中心举行,论坛围绕“文化与金融对接的机遇与挑战”和“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有效运作”为主题进行了讨论,来自全国著名高校、金融机构、文化央企的10余名专家就文化产业的融资特性、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中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路径等议题展开了交流研讨。以下为专家演讲择要辑录。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化产业讲究“一体两翼”,一体是核心竞争力,两翼是科技和内容。我们过去强调文化科技,最后发现科技只是辅助手段,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从2011年开始,中国进入文化资本的高增长阶段,文化金融也成为热点话题,但遗憾的是传统金融体系见物不见人,尤其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中国存量融资结构中,银行占到2/3的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而银行注定是见物不见人的金融体系。所以,近些年来银行对文化产业的支持项目大部分是“文化+地产”类型。
      
        但文化产业又是以人为本,以无形资产作为核心价值,且文化产业中很多主体又是小微企业。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金融体系很难对文化产业形成有效的支撑。
      
        所幸的是,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金融借助互联网机制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互联网机制对传统文化金融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持作用,使得文化金融成功升级,一些典型的文化金融越来越成熟,如众筹模式,文化众筹以及文化创意众筹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因此,文化创意和互联网结合,才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
      
        西沐(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用7句话概括:一是文化金融的认知在深化,但对文化金融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二是文化金融产业需求巨大,但路径及其选择能力有限。三是文化金融产业的业态不断展开,但深化不够,产业规模与发展后劲不足。四是文化金融产业的研究与前沿实践,由下而上在努力推进,但缺少落地的体制与政策创新的支撑。五是当下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大多延续传统的金融支持、企业发展的路子,没有形成在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等核心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六是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文化财政及其政策发展较快,但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七是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发展缓慢,特别是要素市场与文化资本市场发育之后,产业支撑体系缺失,已成为我国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文化金融创新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金融创新的主线意识,即如何有效实现文化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或者是在证券化基础上的大众化。此外,文化金融的发展还要重视平台化机制。同时,文化金融应抓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契机,重视向移动端迁移的产业发展方向,打通包括P2P、第三方理财、中小银行等通道和链条,从而构建新的文化金融产业生态系统。
      
        庹祖海(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监事会主席):
      
        文化产业的特点在于文化创意产品在生产和消费中具有非标准化特征。其次,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产生了文化产业两个效益标准,并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鉴于此,文化与金融融合时也要注意利益融合和价值融合,解决资本逐利性与文化特殊性的矛盾。要实现这两个融合,需要从3个方面着手。
      
        在政府方面,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政府应该提供保障支撑,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投资补助、担保贴息、贷款贴息等建立适合文化产业特殊性和企业生命发展周期的融资体系,同时加强财政对文化金融合作的支持,对投资原创性强企业、新兴文化业态、小微文化企业给予支持。同时,依法管理简政放权,提升文化政策的稳定性和清晰度,降低投资的政策风险。
      
        从投资者方面来讲,要创新文化金融服务的组织形式和机制,在金融里面融入文化的转基因,建立专门的机构、设立专门人员,如包商银行设立的首席文化官制度。此外,投资者应该和被投资者一起成长,特别是公司治理、人才培养方面。
      
        对于文化企业来说,要设立专门的投融资机构或者人员,提高自身经营管理和财务运营水平,提升与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和对接水平。
      
        彭祝斌(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院长):
      
        在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小微文化企业的数量占到总数的80%以上,市场增加值占到全国增加值的60%以上。然而,从目前中国的金融结构来看,金融体系的覆盖还有许多空白区域,特别是小微金融领域。
     
        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方与借贷方的信息不对称。一是财务信息不透明。二是征信体系不完善,其中存在系统本身不完善和征信体系不对外开放两大缺陷。三是资产信息难以呈现。小微文化企业的主要特点是轻资产,导致贷款时缺乏抵押物。四是行业信息不明确,文化创意产品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使产业收益与其难以把控。五是渠道信息不通畅。
      
        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调整贷款资格信息考察方式。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互联网金融可以缓解小微文化企业融资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应深化银行征信体系的建设。三是应健全文化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完善版权、品牌等文化资产的流通体系,同步推行知识产权质押或者未来收益权质押的方式来发放贷款,并且配合相应的担保或再担保机构,来拓宽贷款范围。四是应构建投融资的信息交流平台,如众筹平台,有效降低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五是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叶文莉(香港建银国际直投副总裁):
      
        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文化与金融的结合,也更好地促进行业的发展。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的追逐,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蓬勃,
        出现了市值百亿、千亿的企业。
      
        文化金融目前是一片投资蓝海,很多金融行业也参与投资、寻找目标,比如电影行业,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也有成为世界最大电影市场的潜力。从去年开始一年半的时间里,通过众筹平台,有100多部电影完成了制片的资金募集,这是非常成功的。我们也看到,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的结合,比如手机游戏、手机动漫,都是有发展前景的。
      
        刘德良(新元文智集团董事长):
      
        中国目前处于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社会资本的不断引进,政策体系又进一步放宽,给予了更多的民营企业市场机会,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文化产业当中。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0年间,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跟随经济增长而成长起来的文化企业。2000年至2009年,随着人们消费能力增强,传媒娱乐产品需求在增长,涌现了一批成长性良好的文化企业,这批企业的融资首先来自创业成功的民营资本。2009年创业板开闸,一批文化企业上市,因此从2009年到现在,文化产业进入一个资本高地,或者说局部资本泡沫的时代,文化产业开始拥有大量的资本供给。
      
        不过,在大规模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其实存在大量的资金沉淀和资金浪费。文化产业,尤其是一些内容性、创作性的产业,是一个创业门槛低、投资门槛高的领域。这时资本进入,到底应该怎么样和文化产业对接?这里面一定要有模式、有渠道、有平台去做对接。文化企业从业者要能够用充分的想象力,本着对资本负责的态度,去把故事讲好,把市场盈利做好。只要有充分的“卖相”,有很强大的与资本沟通的能力,就能获得资本方的关注。
      
        黄绍忠(香港创意产业及科技创新委员会香港区副主席):
      
        文化产业和资本市场如何对接?在我看来,就是文化资源化、文化产权化、文化产业化这“三化”如何进入资本市场。
      
        例如,中国目前有3000多家电影院,假设在当中有1000家电影院中除了卖爆米花、卖水之外,再开发一个新的产品售卖,这一产品不需要额外员工去操作,一天卖出300元,一个月收入就近1万元,有1000家电影院这样做,一个月就是1000万元,一年就是1.8亿元,盈利能达到6000万元。因此,资本市场说简单也简单。
      
        迪士尼的成功已经向世界证明了文化产业的惊人盈利能力。那中国的企业可以借鉴什么?我们看到国内一些主题公园用恐龙做主题,变成恐龙城,“无中生有”,恐龙城里有很多机械跟恐龙有关系,再加一个恐龙蛋、恐龙骨头,就变成一个有年份的东西。
      
        借力打力,是目前中国要学的方法,在中国往后的发展中,我们肯定要走文化路线。
      
        易子杰(独立经济学家):
      
        我们现在正在做深圳前海国际智库联合创新创业总部基地项目。该项目在2015年4月8日签署成立智库联盟,我们的项目定位包括服务“一带一路”、高端智库服务平台、智库项目孵化、高端人才引进等,计划每年举办一次不亚于博鳌论坛的前海国际智库论坛,建造一栋高规格国际智库总部大厦,投资一个全球首家智库课题联合研究的互联网咨询平台,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带项目来前海落户并入驻。
      
        刘可(中传宏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化要真正跟产业融合,必须达到专业、规范、国际化。从现在产业发展来看,如果从金融行业向文化传媒行业发展,做文化金融是很艰难的,不能确定评估标准,体制上有限制,专项资金难以募集。因此,我们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从大型文化传媒企业的角度出发,推出了中传基金,希望打造一个对接金融行业的平台。
      
        只有依托于大型文化集团,从文化产业内部向金融产业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其次,无论是哪种平台,是综合平台、基金平台、银行平台,需要有国家认可的规范,这样才能将未来文化金融发展的风险降低。另外,一定要国际化,学习国际先进的文化产业经验,实际上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也曾遇到过,他们已成功探索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黄伟(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我们需要有一个顶层设计,让文化产业可持续的“走出去”。中国的文化产业和顶层设计,它除了要顶天立地,也要能够落地到经济,落地到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例如,“一带一路”文化因素很多,丝绸之路起点与文化密切相关,因为丝绸之路来自于丝绸。西方人为中国的丝绸所吸引,当时罗马一磅丝绸相当于12两黄金。由于中国有这个独特的文化和技术,又产生了这样一个经济需求,让企业家们克服种种困难,一辈子倒一两次丝绸生意,就可以从穷光蛋变成富翁,这是丝绸之路开始原始的动力。虽然后面政府的介入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但最原始的需求正是来自衣食住行文化。
     

    Copyright © 海南华人国际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府路169号(五公祠小红楼) 邮编571199电话:0898-68557653 传真:0898-68557653 技术支持:中企在线 琼ICP备10201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