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0日 07:54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产业融合催生“大园区”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途径空前丰富,文化产业内部各个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壁垒也被打破。
助推集聚区成长
2014年12月15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揭牌仪式在北京市朝阳规划艺术馆举行。实验区由文化部于2014年7月31日批复设立,以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建设目标,是文化产业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据了解,目前实验区核心区域集聚了国家广告产业园、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家音乐文化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以及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惠通时代广场、郎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50余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地和专业楼宇。实验区核心区域还聚集了新闻出版、影视、广告、动漫、新媒体等文化传媒类企业超过1.8万家。
除了传媒产业外,围绕文化传媒核心产业,实验区将逐步完善区域内的文化产业链、服务链、供应链,重点以信息传播、投资交易、创意制作为核心,同时兼顾影视、音乐、动漫、设计服务、文化消费等多元发展的模式,打造中国国际信息传媒中心和国际信息传播枢纽。
按照规划,到2018年,实验区区域内文化企业力争超过3万家,实现年收入超过5000亿元。未来,实验区将在总结核心区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拓展至北京市其他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形成“一区多园”的空间发展格局,并将建立京津冀协同合作机制,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一体化的整体发展。
不难看出,在打造大型文化产业集聚区、“产业融合”是集聚区升级转型的关键词。
催生园区发展新模式
无独有偶,2014年深圳文化产业在强力升级的同时,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以54个市级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模和影响力引领全国。2014年前三季度,作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创意文化产业增长15.5%,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这得益于文化创意与科技、金融、贸易、旅游等融合发展,成功探索出诸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腾讯、A8音乐、环球数码等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企业,成功引领深圳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充分发挥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支撑和带动引领作用。
在文化部、科技部、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布的全国第二批18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为主体申报的无锡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是目前获批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唯一一个以园区为申报主体的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实现了从传统生产厂房到影视制作基地转变、从普通外景拍摄到室内虚拟置景转变、从单一拍摄制作到全产业链覆盖转变的三大转变。 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 据统计,2014年前三季度入园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入库所得税262万元,入库“营改增”税收1149万元,同比增长8.2倍。园区还承接《一步之遥》、《美国队长2》、《变形金刚4》、《忍者神龟》、《武则天》等30多部知名影视剧项目的拍摄制作业务,还将有包括《大闹天宫2》等在内的近30部影片立项。据悉,自开园以来,已完成200多部影视剧制作,其中园区企业参与特效制作的《独行侠》、《环太平洋》获第86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提名。随着一批综合实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影视企业和影视项目不断注入,可以预测,一个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影视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产业融合是趋势、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周继洋认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尤其要注重融合的路径,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规划先行,政策护航。应尽早出台指导文化产业与各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及配套实施措施,并在国家层面做好国家文化产业园区功能与布局的顶层设计,建立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完善的政策体系。二是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建议要入股文化产业的企业应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文化产业人才储备库,做好先期调研,不要一窝蜂地盲目进入。三是多元连接,多方融合。文化投资不仅仅是双赢,而是一种多赢,因此未来的融合应是一种多元融合,既有与科技的融合、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也有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本文部分数据由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周继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