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www.hrgjwh.com www.hnyzk.com
您当前所在位置:华人国际 >> 详细信息

详细信息Information

  • 专家谈如何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 上传时间:2014-12-02 10:23:20 浏览次数:5667
  •  
    2014年11月26日 10:07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主持人 赵姗
     
    原标题:如何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受访人
      
        郭全中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
      
        李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兼文化发展研究室主任
      
        李兴国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
      
        新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文件亮点频频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提及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有何亮点?
      
        郭全中: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是从2010年开始的,其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从2010年起,至今已安排了5期,共计192亿元。
      
        这些文件是2009年9月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后续性政策,主要体现为如下趋势和亮点:一是顺应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二是顺应文化产业大融合的发展趋势,致力于推动产业大融合。当前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断融合成新的产业形态,例如,文化产业、通信业和信息服务业快速融合成体量巨大的信息服务业。融合的关键在于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本,以相关产业为载体。三是顺应我国电影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发展趋势。2007年以来,我国电影产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通道,电影票房收入从2007年的33.27亿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217.69亿元,而且还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美国电影票房收入。四是顺应文化与金融融合的发展趋势。当前,文化和金融日益紧密,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和金融业尤其是互联网业和金融业融合成互联网金融业。五是顺应我国文化产业相似区域的区域协同发展趋势,不同省份、自治区的藏羌彝产业应该更好地实现协同发展,才能够真正发挥最大潜能。六是顺应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发展趋势,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以各地的文化资源特色为基础,进而实现差异化发展。
      
        总体说来,上述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亮点频频,而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对相关项目的扶持正可谓恰如其时!
      
        李昂:一是政策部署的战略视角更强,方向更加聚焦。通过上述导向性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将文化产业植入国家战略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逐步厘清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目标、管理保障体系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政策与理论基础。二是政策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在具体政策上,如《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建立特色文化品牌认证和发布机制”以及“鼓励有条件的展会设立特色文化产品展示专区”等,都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立足于国情寻求特色化、独立化发展的政策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关键点上有所突破。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首次提出“到2020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状况实现扭转”的明确目标等,将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关键指标逐步落实到清晰的政策部署。四是政策扶持范围进一步延伸。如《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等一系列政策,持续在税收、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扩大扶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
      
        李兴国:从公共关系学和行政文化学的角度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最大的亮点有两个,首先是“减少对文化出口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缩短时限。对国有文化企业从事文化出口业务的编创、演职、营销人员等,不设出国(境)指标,简化因公出国(境)审批手续,出国一次审批、全年有效。对面向境外市场生产销售外语出版物的民营文化企业,经批准可以配置专项出版权。”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文化产业要走上国际舞台,就要遵照国际市场的规则,跟随国际市场的速度。减少审批环节,简化手续,可以减少寻租环节,防止腐败,促进发展。党的十八界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减少行政环节,不等于政府放弃文化产业,而是依法治理文化产业。
      
        第二是“加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美国的文化产业能在世界独占鳌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版权制度。美国于1790年颁布了《专利法》和《版权法》,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知识产权法律和制度的国家之一,建国之初他们就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其基本国策之一。我国也应该用知识产权法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和投资者的利益,使文化产业创新获得持续的活力。
      
        文化贸易整体水平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中国经济时报:根据9月份公示的2014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拟支持项目名单,共有8类重大项目得到广泛支持,包括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项目135个、文化金融扶持计划项目106个,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项目32个,推动电影产业发展项目26个,支持环保印刷设备升级改造工程项目31个,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项目33个,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77个、实体书店扶持试点项目55个。获得支持项目数最多的是对外文化贸易类。当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类文化产业的总体情况如何?
      
        郭全中: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对外文化贸易工作,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从60.9亿美元攀升至274.1亿美元,年均增长16.2%;文化服务进出口从10.5亿美元增长到95.6亿美元,年均增长24.7%。但是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依然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一是整体规模依然较小。2013年文化产品进出口仅为274.1亿美元,与我国文化大国的地位远不相称。二是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仍然存在。新闻出版、广电、游戏等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仍很大。三是对外文化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还较低。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进出口额为369.7亿美元,仅占201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4.14万亿美元)的1%不到。
      
        下一步,关键在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改善我国文化贸易结构,扩大文化贸易规模,缩小文化贸易逆差,具体措施有: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在财政政策上,中央和地方有关文化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和基金要加大对文化出口的支持力度。在税收政策上,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全部实现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文化企业也可享受服务外包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强化金融支持措施。从信贷、债券、保险、担保、外汇管理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文化企业从事产品和服务出口、海外并购投资等业务拓展新融资渠道。三是完善服务保障措施。例如,应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
      
        李昂: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近几年来增势明显,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包括新闻出版、电影电视、演艺会展、网络游戏以及设计服务等文化产品的出口额基本以年平均增长超过40%的速度持续攀升;区域性文化产品输出结构基本形成;原有以劳务输出和产品销售为主的出口模式也逐渐被创意、版权交易以及文化资本运作等更高层面的市场行为所取代;此外,包括动漫、网络游戏等在内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在2010年以后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增长点。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贸易的整体水平同美国、日本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显著差距,主要表现在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逆差依然较大;贸易总量在世界文化贸易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小,文化产品出口的辐射地区比较局限,国际化程度严重不足;领军型文化企业缺失;文化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不强,缺少具有国际认知度的文化产品原型等。
      
        李兴国:我国文化走向海外取得重大成就,但也一直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理论上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有人认为文化产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这只是说具备了走向世界的潜力,不等于可以走向市场。文化产品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让世界认知,需要“翻译”,需要公共关系去沟通。我在访问了几十个西方国家之后深深感到,我们的沟通工作还很不到位,比如很多中国文化展览没有合格的说明,有的中国陶瓷展甚至没有任何说明;中国某剧团在法国演出,主持人说的却是英语;在国外表演京剧却没有外文字幕,也没有表演前的故事介绍。我曾经在北京文化局专门讲过“感受文化学”,核心就是:要让外国人对中国的好文化产品有好感受,让他们认知,让他们理解,让他们喜欢。没感觉,就不会喜欢,就没有市场。因此要学会换元思维学,学会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运作的专业性、公开性、覆盖面
      
        中国经济时报:截至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累计安排192亿元,支持项目3300多个,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对推动全国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优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已安排192亿元的专项资金是政府投入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在肯定其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其中的一些弊病也逐渐引起关注,例如寻租风险、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等问题。如何在下一步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郭全中:要保障中央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规范化,应进一步提高资金运作的专业性、公开性、覆盖面。
      
        首先,在提高专业性方面,一是应充分借助行业主管部门的力量。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分成不同的具体行业,一方面分属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管理,另一方面每个分行业又有自己的特点,相应地,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主管部门对行业属性以及行业内的相关企业更为熟悉,在中央文资办的人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深入沟通对接,依靠行业主管部门的力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中央文资办近年来联合了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促进专项资金与相关产业政策相衔接,实践效果不错。二是积极发挥专家评审作用。在当前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再加上文化产业涉及面广、分类复杂,这就需要借助各方面专家的力量。目前,在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商务部等部门推荐的基础上,中央文资办大幅扩大专家库规模,专家库总人数由54人增加至152人,涵盖专业领域更广,人员结构更合理,特别是新增了大量金融领域、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以适应专项资金申报项目日趋复杂化、多样化的需要,同时也保证了项目评审的公平公正。当然,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专家队伍,优化专家结构:要大量吸收有产业经验的专家,可以吸收具有丰富经验的文化企业家加入;大量吸收跨行业、有复合知识结构的专家;大量吸收懂科技、懂文化产业的专家进来。
      
        其次,全面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保证项目的公开公正。一是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公开和透明性,引入互联网在线申报系统,为申报单位创造更为便捷、公开的申报环境;二是加大公开力度,对拟支持项目进行公示,增加预算透明度;三是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对于项目申报中的不合规之处进行监督。
      
        第三,进一步扩大支持的范围,优化扶持项目结构。当前,在项目扶持方面,存在四多四少现象,一是国有文化单位和企业多,民营文化单位和企业少;二是中央级文化单位和企业多,地方性文化单位和企业少;三是传统文化单位和企业多,现代化文化单位少;四是大型文化单位和企业多,小规模文化单位和企业少。下一步,应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尽可能地以项目质量为立项标准。
      
        李昂:一是要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分类规范资金的支持类型、申报流程、拨付程序以及监管方式等问题,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与规范化水平;二是要筹备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等相关政策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在此基础上考虑组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高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在不同运行环节的政策衔接与操作匹配效率;三是要引入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加强针对文化产业发展与资金扶持政策的评估队伍建设,建立与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估程序、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结合网上办公等方式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向和方式
      
        中国经济时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是我国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文化服务出口、境外投资、营销渠道建设、市场开拓、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的重要举措。专项资金的分配可以很好地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您对文化产业资金投入的形式有何建议?
      
        郭全中: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下一步完善的关键应以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为前提,进一步完善投入的方向和方式。
      
        首先,加大对传统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等方面项目的投入。当前,在互联网的猛烈冲击下,传统文化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引入互联网思维和基因来实现自身的真正转型升级,这就需要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以切实帮助它们转型升级。
      
        其次,加大对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项目的投入。在互联网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传播革命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深度和范围逐步深化,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的新型文化企业发展迅速,而大量新创的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小微文化企业正在蓬勃发展中,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前景,这也需要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第三,加大对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方面项目的投入。当前,我国已经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快速转型,而文化产业在其中起着灵魂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升相关产业的附加值,真正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国家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真正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四,给予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同等的待遇。同等对待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同等对待中央级和地方性文化企业;同等对待传统文化企业和现代文化企业;同等对待大型和小规模文化企业。
      
        第五,改变当前“撒胡椒面”的方式,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广、潜力巨大的项目。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的扶持方式还是“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方式,这种方式难以扶持出真正带来革命性影响的企业,而我国更为需要的是能够对文化产业带来革命性的文化企业,因此,今后应该把有限的金钱重点投入到潜力大的项目中去。
      
        李昂:一是要优化资金投入结构,聚焦阶段性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领域,推进“以奖代补”、“奖补结合”、“重点倾斜”等资金拨付方式,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考评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发挥资金引导效应,加大通过财政补助贴息、信用担保、有偿使用等形式拓展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平台属性,使具有重要市场潜力的文化企业与文化项目能够通过资金认定资质快速吸引社会与民间资本;三是要建立专项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相结合的动态协调机制,根据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出台区域性配套资金扶持政策,重点扶持那些对于地区基础产业融合性强、带动性突出的文化产业类型;四是要设置风险补偿机制,在专项资金中划定风险补偿资金比例,对按有关规定登记备案、所投资企业属于重点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企业以及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中小微型文化企业提供风险补偿渠道,提升专项资金的综合性扶持能力。
      
        李兴国:文化产业资金投入的形式应更加透明,现在的问题是信息渠道对大众来说不够通畅,我们应当借鉴北京建言“十二五”规划的做法,运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理越辩越明,建议在电视台、互联网上针对资金的投入展开投资信息发布、辩论、请官员答辩等,让人民大众一起讨论中国发展文化项目的经费到底该怎么花。专家、官员可以介绍情况,传播知识,分析利弊;群众可以利用现代媒体与专家、官员直接对话,这样做可以让专家、官员直接汲取群众的智慧,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辩论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
    Copyright © 海南华人国际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府路169号(五公祠小红楼) 邮编571199电话:0898-68557653 传真:0898-68557653 技术支持:中企在线 琼ICP备10201020号